找到相关内容264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乃当世之所必需

    ,就永远不能超越苦难,解脱烦恼,就永远不能契入“真常大乐”——宁静、详和、自然……  当然,这里所说的苦痛现象,也仅仅只是就佛教所说的“”而言,除了外,还有所谓的“苦苦”与“行”。这些“”...一定的条件和关系”义;“常”字则是“永恒”义;偈中的义蕴是:一切“事物或现象”是在“一定的条件和关系”成熟时生起或出现,当生起或出现此“事物或现象”的“条件和关系”灭或消失时,此“事物或现象”也就...

    沈立博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369836.html
  • 佛陀与佛法

    。   苦苦是身心受苦时所生起的是偶现的乐境失去时所感受到的;行是诸行无常、迁流变化、不得安定的。又说八:与所爱分离、所求不得、仇人相遇、患病、年老体弱、临死四大分解等可见...,开始宣说人生是:“所谓谛者: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、怨憎会、恩爱别离、求不得。取要言之,五盛阴,是名为谛。(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六.四谛品第二十五)诸贤才开始对眼前消瘦的行者,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基础|佛法|佛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7295093842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新年十问

    往往都不是幸福,而是遗憾、麻烦,甚至是痛苦的开始;并且为了追求到这一点点所谓的幸福,大家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、精力,以及挫折、失败……。   这就是具体生活中的。平时大家对不一定有太深的认识,但是如果与纯乐无的极乐世界相比,这个对比就特别的明显。多做这样的对比,就会促使自己思考,从这样的生活中,自己到底获得了什么?自己是否还需要紧紧地抓住这样的生活?   8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新年十问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092035325679.html
  • 苦海

      ,皆由起心动念而来,若欲了,就必须断因。   之因,乃“集”,若能在因上依四谛修行,必能知断集。   众生随业流转,受业报、烦恼所驱使,甚至受种种顺、逆境引诱,使身心不得安定、自在,这就是。更因过去世无量劫中,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,业障来临时所要受的,就如同大海般无有边际,故称为苦海。   甚么是有身、心,依的性质可分为苦苦、、行三种。又可...

    释见祚

    |苦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120583280.html
  • 浅谈“忍辱”

    自禁的,况且他也会受到因果报应,何必还要去伤他呢?   (五)有人辱骂我时,应当想凡夫俗子都在受着苦苦、行这三的煎熬,应该尽力地减除他的痛苦而不应该再去增加他的痛苦。   这样去想,我们去...

    印福

    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336393407.html
  • 贪欲增上沉入轮回 佛法就会隐没

    必定会执取后有的近取蕴,结果是驰骋生死。每一次转世,就执取一个近取蕴,而近取蕴是生之器、依生之器、苦苦之器、之器、行性,所以必定要领受生老病死等痛苦。而且,依靠贪爱习气的相续,仍将为了贪求所欲...   由此常夜驰骋(驰骋:奔走。)生死,经无量劫,受诸至极难忍大,然其安乐不及一分。   ——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   爱是生死之因,由于贪爱增长,结果导致在生死的旷野中常夜奔走,在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

    |贪欲|轮回|解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10301714093.html
  • 修道之省思要点

    修道之省思要点 /明法比丘 撰 佛陀及一切觉悟者,皆依循:知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而成就道果。 ┌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,五阴炽。 1.知: ├苦苦( 身引起心) 、( 毁坏引起的) 、行( 变迁引起的)。 └知一切生物必死,一切事物必灭,合会必散,崇高必堕。 2.断集:知“无明”( 无知于:善、不善法,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250320.html
  • 面向世界的中国佛教——昌如

    有一种误解,认为佛教徒不应该关注社会上的任何事务,而应当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佛教的修行当中去,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都是的,空的,没有任何的意义。然而,佛陀的本意可能与此并不相同。其实,在原始佛教时期,佛陀所宣讲的重要理论就是四圣谛,即是谛,集谛,灭谛,道谛。然而此中谛的含义并仅仅是指,而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,也就是苦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等所引起的无常变迁之),(情境变迁失去所引起的)与...

    昌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2966550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《佛法概论》听课笔记第七讲

    rdquo;。   可分为苦苦、、行三类。   (1)苦苦:基于受说苦苦,指我们种种痛苦的直接感受。   (2):基于乐受说。我们感受到的幸福、快乐不是持久的、永恒的,而是会灭、转变的,由此造成的种种痛苦与烦恼说为。   (3)行:基于不不乐受说行。身心活动是不断迁流变化的,不不乐受也会发生变化,所以说为行。这是微细的、往往难以察觉的,有正知正念的人才能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4677150.html
  • 第三只眼看生命的痛苦

    增多,臭氧层减少,面对大自然,人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能、生命的痛苦与不安。  (二)、三。《俱舍论》中说,人生有三,即苦苦、、行。  1、苦苦。苦苦就是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,有许多本身就让人痛苦的事情,比如盲聋痴哑,比如天气的炎热与寒冷,比如生活中的天灾人祸。不管大家愿不愿意,这些事情都会如影随形,紧紧地跟着我们。  2、是说有些事情本身让人感觉快乐,但他们一旦毁坏,就...

    释来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639832.html